历史故事
所在位置: 首页 > 游览印象 > 历史故事

南长街的形成和变迁

【 2019/05/24 】

南长街北接朝阳广场与中山路相连,东傍古运河一路南行,与运河东路相接,全长5600米,集商贸、旅游、文化、古迹于一体,号称“十里长街”。南长街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主干道,其形成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决定的,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timg2.jpg

(现在的南长街)

一、南长街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南长街形成的地理条件。

一是水运。商末,吴泰伯率领百姓开凿泰伯渎(伯渎河),泰伯渎西端约600米,名伯渎港。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伯渎港与大运河在清名桥旁交汇。元、明、清时期,运河是漕运的重要通道。因建有塘岸,运河亦称塘河,运河以西称为上塘,以东称为下塘。

水运的畅通,使清名桥、伯渎港等地成为货物集散地,设有米市、丝市、棉花行等。凭借古运河及周围四通八达的河网,这一地区的工商业渐入佳境,尤其窑业、造船业、冶铸业非常有名。进入近代,这一地区又率先发展了棉纱、缫丝、面粉、机械等工业,成为工商业繁华之地。

二是驿道和驿站。宋初,古运河沿岸设有驿道,南门建有驿站,名锡山驿,为水陆驿道。黄泥桥始建于南宋初期。明初,锡山驿地址在南城门外淘沙巷(今新民路)。锡山驿除了办公区域、食宿区域之处,还设有养马场,在现在马昌弄(原名马厂弄)以北区域。

驿道和驿站,对南长街地区的交通、信息、商贸发展和人口集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e251696e8624c2e9e8f9935098ed89a.jpg

((80年代的南长街)

(二)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是南长街形成的社会条件。

一是手工业。明、清、民国时期,南长街地区手工业发达,尤以窑业、冶铸业、造船业为最著。窑业兴起于明初,集中在大窑路一带,有“横十里、竖十里”之说。冶铸业集中在南下塘,都是世代经营,以浇铸铁锅、铜钟、铜鼎为主。造船业集中在羊腰湾。由邵姓世代家族经营,品种多样,质量上乘。

至解放初期,南长街地区有手工行业47个,除上述行业外,主要有木材加工、棉麻纱布加工、丝茧加工、冶炼和五金加工、竹藤柳器制作、农副产品加工、营造作、油漆作、皮革加工、香烛坊、钟表修理等。

二是商业。自宋代建驿道后,在驿道旁逐渐建起了米行、地货行、小猪行等交易场所,明、清又成为棉花、蚕茧等货物集散地。明朝中叶,黄泥土夅一带已形成商市,十分繁华,在谈渡桥西、文隆口,有规模很大的茶肆、酒楼;谈渡桥弄内有大药材行和绸布店等商铺。随着街市的形成,又建起了酱园槽坊、盐坊、孵坊、堆栈、典当、染坊、磨坊、石灰行、钉铁油麻行、竹行等店铺。19世纪60年代中期,黄泥土夅等处丝行林立,形成丝市中心。清末,无锡米市繁荣,南门外有伯渎港、黄泥土夅、南上塘3个地段的米市。清末至民国时期,南长街地区商业繁荣,著名的无锡酱炙排骨,就发源于南长街的莫兴盛菜馆;聚鑫园的同肠、脆鳝、荤什锦(全家福)闻名全城。

三是近代工业。自19世纪末杨宗濂、杨宗瀚在羊腰湾兴办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始,南长街地区陆续建起了一批近代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周肇甫的鼎昌丝厂、许稻荪的振艺丝厂、薛寿萱的永泰丝厂等。

至1948年,南长街地区有缫丝厂、布厂、植物炼油厂、营造厂等企业51家,米行37家,酱园槽坊9家,酒酱油店22家,山地货行10家,南北货行11家,百货店14家,国药号9家,西药店4家,菜馆7家,面饭馆点心店14家,绸布店15家,还有学校、戏馆、茶楼、浴室、理发店、杂货店等近30家,企业员工有18000人。

(三)宗教和文化的聚合,是南长街形成的人文条件。

旧时,南长街地区宗教活动兴盛。佛教场所有南禅寺、镇塘庵等,道教活动场所较多,除张元庵、南水仙庙外,还有众多的宫观庙宇。张元庵以大蜡烛和冻狗肉致祭而闻名,并有“张大帝送囡妮”、“张王报”的传说,香火很旺。康熙南巡曾停舟南水仙庙,遣太监代为上香,并赐额“翠辇停骖”。此外,还有基督教、在理教等宗教活动场所。

timg3.jpg

文化方面,明、清科举、教育事业发达。明代官员龚勉曾在南禅寺西侧建城南书院。街区内有多家私塾,明代万历年间塾师秦太清、秦太宁兄弟集资建清宁桥(清名桥),传为佳话。义庄,是为供族中困顿家庭生活救济和子弟读书而设立的公产,明代华云建有华氏义庄,清末黄泥土夅王世忠建王氏义庄。华云在他的庄园菰川山庄内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书画、文物。由于文风炽盛,考中进士者较多,明、清两代在南长街和南下塘建有8座牌坊。民国时期,祝大椿、许稻荪、刘赞南、童轶群、黄浩卿等地方实业家、士绅注重教育事业,捐资兴办多所学校,培养人才。培南小学是解放前中共无锡工委所在地。

二、南长街的正式形成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南门外运河、驿道两边人口增多,一些官员如莫息、莫骢、秦金、华云、龚勉等,在运河边驿道旁或建别墅精舍,或造牌坊,或造码头,促进了地区的繁荣,尤其是莫息、莫骢叔侄的莫家花园,以及华云的菰川山庄,占地面积很大。众多的商铺、作坊,也聚集了人气,带来了市面的兴旺,尤其是黄泥土夅、南门棉花巷一带,商铺较为集中。清代乾隆以后,人口急剧增长,乾隆南巡曾两次(第四次和第六次)骑马从惠山经北塘,进无锡城,过大市桥,出南门,到日晖桥御码头登轻舟,前往十里亭水营。当时有“乾隆皇帝游江南,塘上铜锣敲得镗镗响”的俗语,说明那里居民已很多。但当时驿道旁尚未形成街道,传说乾隆在跨塘桥、日晖桥之间的圣塘里看见水塘中的鸭养得很好,还与养鸭者进行了交谈,后来那个地方便根据乾隆的旨意易名为鸭子滩。由此可见,那个地方还是城乡交错之地。

清末,西方的电话、电报等通信方式传入中国,交通工具也逐步现代化。光绪年间沪宁铁路建成后,废除了驿传。于是人们在驿站上建起住宅、商铺,而原有驿道则演变为街道。这一时期,是南长街作为街道正式形成的时期。民国年间,一些富商和实业家如王绍先、张嘉乐、周顺茂、丁芥轩、唐文铭、钱少卿、刘鸿铎、邱子馨、胡亮辉等在南上塘建造了一批中西合璧的精致宅第,提升了街区的建筑品位。但是,由于当时缺乏城市建设规划,南长街建成了一条古镇式的街道,道路狭窄,宽2米左右,仅可两辆人力车交会,路面竹简式石板铺地,房屋大多为砖瓦平房或两层矮脚楼。

三、南长街的变迁

从南长街形成至新中国成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南长街市容市貌变化不大。解放后,国家重视城市建设,街道面貌不断更新。南长街的演变,见证了无锡城建的历程。

清光绪年间至解放初,今南长街路形在原驿道、纤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街道,初极窄,且分成许多小段。1958年,从南门吊桥(今南长桥)向南,经弯头上、北长街、南长街、南门棉花巷、清名桥街至界泾桥,分批进行改扩建,1960年统一更名为南长街,全长3250米。1967年,改造南上塘街,更名为南长街,全长4240米。20世纪90年代改造塘岸至利民二桥,南长街全长5600米。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重建南长桥、黄泥桥、日晖桥、界泾桥等,先铺弹石路后改沥青路面,路拓宽至14米。90年代后,随着永乐路、永丰路、新民路、扬名路的相继建成,多路公交车驶经南长街,方便了居民群众的出行和生活。

timg1.jpg

现存南长街沿河民居,大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建于抗战后,粉墙黛瓦,高低错落,花格木窗,前店后坊。旧时,古运河中舟楫往来,沿河码头淘米、洗菜,石上棒槌捣衣,挑水运货,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加上这一地段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的宅、寺、塔、河、桥、街、窑、坊等众多建筑构成了独特的老街区景观,这在运河沿线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贺弄及定胜桥沿河,小桥流水,景色优美,是闹市中的一方僻静之处,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timg11.jpg

1994年,地方政府对南长街北段近600米(即南长桥至跨塘桥段)进行了改造,拆迁一批工厂、商店、银行及企业、事业单位,保护一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道路拓宽成四车道,宽30米,两侧房屋翻建成仿古建筑。

从2006年起,根据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对南长街跨塘桥至清名桥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一是保护、修复古建筑。街道两侧房屋作了保护性翻建,都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为主,整修如旧,保留了商业传统建筑群和刘鸿铎祖宅、周氏余庆堂等一批老宅。二是改建老厂、修缮家喻户晓的老建筑。改建永泰丝厂,恢复薛南溟故居,修建清和茶楼、转角楼、矮脚楼面店、和平书场,扩建南水仙庙。三是保护古路道。道路改为小方块石路面,形成步行街。与此同时,对街区周边通扬路、金钩桥街、新民路、永丰路、永乐路等进行拓宽,形成开放、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四是建造博物馆。利用永泰丝厂旧址建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利用清名桥西侧的原清名桥小学和市文保单位坎宫救熄会和镇塘庵等用地,建造中国运河文化艺术馆。

timg4.jpg

五是进行街市建设。聚鑫园、矮脚楼易地重开,保住了老字号。街上开设了多家餐饮、旅游、文化店铺,吸引了不少市民和观光游客。2009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批准,正式命名,在跨塘桥堍设立了吴良镛题写的街名巨石,街口建了“运河古邑”牌坊。

经过改造后的南长街,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旅游、休闲的一方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