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所在位置: 首页 > 游览印象 > 历史故事

大公桥,桥上桥下故事多……

【 2019/08/20 】

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

江南水乡的美,

莫过于水系与桥梁的相亲相依。

古运河上有很多桥梁,大公桥不算身姿最优美的那个,也不是历史最悠久的那个。大公桥正和她的名字一样,修建于现代,质朴、实用充满了奉献的意味。

如今的大公桥勾连着书码头,和中国丝业博物馆,每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但87年前,南门水弄堂一带还是一片丝厂林立的工业区。南上塘有鼎昌、振元和永泰,南下塘有振艺和九余。每到上下班十分,运河两岸便都是涌动的人潮。

    大公桥建成之前,永泰丝厂的工人们上班很是费时费力,他们要么从渡口摆渡去对岸,要么绕道东面的跨塘桥或南面的清名桥,兜兜转转才能到丝厂上班。一些缫丝女工为了抄近道,经常选择从坐摆渡船过河上下班。每年到梅雨季节,运河水流湍急,经常有因船小人挤坠河身亡的事件发生。

公元1929年前后,一名身怀六甲的振艺丝厂的女工在渡河时不幸溺水身亡。人们震惊之余,萌生了在这里建造一座桥的想法。女工所在的工厂拿出了一部分资金。而剩下的资金缺口则来自“千桥会”。正是在公元1929年前后,无锡的乡贤荣德生成立了“千桥会”的机构,致力于为家乡修路造桥。

大公桥1929年动工,1930年建成。因为荣氏建有大公图书馆,此桥就命名为大公桥。大公桥是“千桥会”全力资助的第一座桥。从1929年到1937年,其资助修建了八十多座桥梁,其中包括著名的宝界长桥。

    清名桥和大公桥在水弄堂上遥遥相对了近一个世纪。低矮、简朴的大公桥,永远是仰头看着远处高挑、优美、华丽的清名桥。它们年龄相差整整一个甲子,代表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不远处的金塘桥车水马龙,夜晚看来,灯火璀璨。

    大公桥堍的凉亭总是坐满了来纳凉的人,有游人,也有原住民。因此大公桥总是热闹非凡。

    因为有人溺水,而发奋造桥,这在民国初年十分常见。在政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民族工商业精英挑起了公共建设的重担,这种奉献社会的精神依然存留在锡城。如今大公桥也人气十足,是人们来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不得不去的一个景点。